
金秋九月,申城学术云集。2025年9月,上海先后迎来“第25届亚太妇科内视镜与微创治疗协会(APAGE)年会”以及“2025宋庆龄讲坛-医学论坛系列-妇科论坛”两大重量级盛会。作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妇科微创平台和国内领先的学术论坛,两大会场汇聚了来自全球与全国的顶尖专家,围绕妇科肿瘤、微创与智能化等前沿议题,深入探讨最新研究成果与未来方向。
在这学术热潮的交汇中,专家们一致认为:继20世纪末腹腔镜首先在妇科领域掀起“微创革命”之后,如今单孔机器人正再次以妇科为起点,开启新一轮的手术范式变革,并以超乎预期的速度快速走向主流
01
历史回响与未来加速:腹腔镜的起点,单孔机器人的新篇
回顾现代外科发展史,妇科始终是手术技术革新的前沿阵地。20世纪80年代,腹腔镜率先在妇科领域应用,用于卵巢囊肿剥除、子宫切除等手术。这一颠覆性技术打破了传统开腹手术的限制,使患者能够通过更小的切口、更轻的创伤完成治疗,显著缩短了恢复时间。
进入90年代和2000年代,腹腔镜的应用逐渐从妇科扩展至普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成为“微创外科”的代名词。而妇科,也因此被公认为腹腔镜革命的策源地。
今天,历史的轨迹正在重现。单孔机器人作为新一代微创技术,再次从妇科率先起步并快速走向临床主流。多孔机器人的时代虽带来巨大进步,却未能完全满足外科对“极致微创”的追求;而单孔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前行,推动外科手术迈入真正意义上的“最微创”新阶段。
02
当下转折:上海有望成为妇科微创变革的新高地
妇科医生对于手术创伤和美观的追求尤为迫切:切口要更小,恢复要更快,理想状态是“无痕”。在这样的背景下,单孔手术率先在妇科得到探索与突破,并迅速走向机器人时代。
在刚刚落幕的APAGE年会和宋庆龄讲坛上,妇科单孔手术成为学术热点,而在机器人专题中,蛇形臂单孔机器人尤为引人注目。值得强调的是,上海有望成为这场变革的中心舞台。国妇婴、一妇婴、复旦妇产、瑞金、仁济等一批全国一流的妇科重镇,长期在复杂肿瘤、宫腔疾病、盆底重建等领域引领学术前沿,也正是孕育单孔机器人最具潜力的土壤。
今天的上海妇科,已不再只是全国的学术标杆,更具备引领未来的可能。如果这些顶级中心能够携手拥抱单孔机器人,不仅将改变上海的妇科格局,更可能重塑全国妇科手术的新标准。可以说,“单孔革命”的火种,已经在上海点燃,它将因更多力量的汇聚而加速走向全国与世界。
03
技术革命的“四个支柱”:蛇形臂单孔与妇科的天然契合
妇科手术有其独特的操作场景:既要能覆盖整个盆腔的大范围操作,左右两侧都能顺利到达;又要在深盆腔狭窄的空间中保持灵活展开,避免器械互相冲突。同时,还必须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完成宫旁韧带切断、致密粘连分离、残端缝合等高负荷动作。更重要的是,妇科患者对术后恢复与切口美观尤为敏感,理想状态就是“无痕化”的极致微创。
蛇形臂单孔机器人,正是与这些需求高度契合的平台,其价值集中体现为“四个支柱”:
1、全能:良恶性全病谱覆盖
截至目前,术锐单孔机器人在妇科完成病种涵盖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良性疾病,以及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分期、全子宫切除等恶性肿瘤。其中,四级高难度手术占比超过75%,充分显示出其在复杂场景下的成熟度和可靠性。
2、创新:术式、科研、模式全面突破
术式创新:全球首个实现 V-NOTES(经自然腔道、无腹壁切口)的机器人平台,推动妇科手术实现“多孔→单孔→无切口”的跨越。
科研创新:北京协和医院团队研究发表于 Journal of Robotic Surgery,证实单孔机器人在妇科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并带来更佳美容效果。
模式创新:联合临床中心探索“日间手术”,让患者术后快速康复,降低费用,形成新的妇科诊疗模式。
3、灵活:蛇形臂释放深盆腔潜能
蛇形臂单孔机器人具备横向22cm、纵向23cm的操作范围,并拥有≥10N的稳定负载。无论是输尿管分离、子宫旁组织解剖等精细操作,还是韧带切断、阴道残端缝合等高负荷动作,均能轻松完成。在 V-NOTES 应用中,蛇形臂可双侧展开,配合90°全周弯转的“眼镜蛇模式”镜头,提供全景化、多角度的操作路径,彻底突破传统直杆器械在深盆腔狭窄通道中的局限。
4、微创:真正的“无痕”手术
蛇形臂单孔妇科手术通常采用脐部切口并进行美容缝合,65%以上患者术后无可见疤痕。这一优势对年轻女性及有生育需求人群尤为重要。
蛇形臂单孔机器人正是妇科手术最匹配的创新平台——既满足了广度、灵活性和力量的外科要求,又兑现了微创与美观的患者期盼,这正是蛇形臂单孔差异于其它技术单孔的优越之处,能够真正将妇科手术推向“极致微创”的新时代。
04
加速的革命:单孔机器人开启妇科无创新纪元
在专家与学术组织的推动下,单孔机器人正加速走向妇科主流。北京协和医院正在牵头制定学术规范与手术标准,形成全国性共识;上海国妇婴、上海瑞金、山东省立医院等国内权威中心率先将单孔机器人纳入临床与科研平台,持续探索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国际妇科领军人物关小明教授在 V-NOTES 手术中引领了突破性应用,推动妇科迈向“无切口”的新境界。与此同时,郑大附一纪妹教授团队完成的“全球首个三地轮转式单孔机器人远程手术”更展示术锐在跨地域协作中的潜能,为未来区域医疗协同与优质资源下沉提供了全新模式。由此,单孔机器人在妇科领域有望完成从“探索者”到“引领者”的身份转变。
这种趋势并非孤立发生。2024年,两部委发布的《临床应用示范项目》中,术锐成为唯一聚焦妇幼体系并成功入选的国产机器人品牌,这不仅是对其技术路线的认可,更是国家层面对妇科微创与国产创新的战略加持。与此同时,术锐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突破性进展:其单孔机器人已顺利通过欧盟 CE 认证,成为全球首个覆盖成人与小儿全人群、全科室适应症的中国手术机器人,并已在欧洲多家顶级医院开展合作。这一国内外“双重背书”,迎来加速发展的关键时刻。
从20世纪80年代腹腔镜在妇科首次应用并掀起“微创革命”,到今天单孔机器人在妇科率先落地并引领“智能化、无创化”的全新革命,历史的回声再次响起。上海,正在成为这场变革的发生地;而妇科,再一次站在了手术技术革新的策源地。
重要提示信息
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腹腔内窥镜单孔手术系统 已 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NMPA)的上市批准(注册证号:国械注准20233010833), 用于泌尿外科及妇科 腹腔镜手术操作 。医生若希望学习术锐 ®机器人的手术操作,请联系北京术锐 机器人股份 有限公司,参加术锐的官方培训计划。患者若想参加术锐 ®机器人的注册临床试验,请联系术锐官方合作医院,咨询医生,以确定是否适合术锐®机器人的手术。医生和患者应仔细了解有关术锐®机器人执行手术及其可能风险的所有信息。
术锐®、SHURUI®等是北京术锐 机器人股份 有限公司所拥有的注册商标,未经许可,不得使用。